“我接受了放療,臨床效果還沒顯現,自己卻被副作用折磨得痛苦不堪。”——這是很多腫瘤患者在接受放療以后的真實感受,甚至有患者懷著“就算放療真的能治好癌癥,最后身體恐怕都會被折磨沒了”的想法,寧愿等死,也不愿接受放療治療。
針對這一現象,美國癌癥學會《癌癥》雜志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認為“這種恐懼毫無依據,如果人們可以早點了解乳腺癌放療,就不會那么害怕了。
那我們應該了解什么,當然是從患者們最恐懼的副作用開始。
放療副作用怎么處理?放療不是一個老好人,只幫助你對抗癌細胞,它可有小脾氣,把正常的人體細胞也傷害了。因此,放療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副作用。常見的放射全身反應多在放療的初期和末期發生,包括惡心、嘔吐、頭暈、乏力,部分出現血細胞下降、脫發等。1、惡心惡心嘔吐是由于放療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癥狀時臥床休息,多飲水,少吃多餐,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可口服維生素B6、滅吐靈等藥物。食欲不振可服用開胃藥或開胃食物如山楂等。2、白細胞降低放療時骨髓內的造血細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導致白細胞、血小板下降,晚期出現貧血的癥狀。如果出現白細胞<3×10^9/L,血小板<70×10^9/L時應暫停放療,升血細胞治療、血象后再開始治療。放療期間每周應檢查血象1次。白細胞太低時,可用升白藥(物鯊肝醇、利血生、維生素B4)或升白針;出現嚴重貧血癥狀可考慮成分輸血或新鮮全血輸血。3、脫發由于放射的高能射線穿透力較強,可以完全穿透人的頭顱。只要照射區域有頭發,達到一定劑量就會引起脫發。不過放療引起的脫發只是暫時的,之后還會再長出來,但每個人長出頭發的時間不同,在此期間,若介意脫發的患者可佩帶假發或帽子。4、皮膚損傷放射區皮膚損傷是放療經常遇見的問題,多見于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薄嫩的部位。除了與自身皮膚組織結構有關,還與照射的總劑量、分割劑量、總療程時間、射線種類、患者的自我保護等因素有關。(1)皮膚瘙癢放射區域出現瘙癢、紅斑、刺癢時,可用手輕輕拍打局部皮膚。涂0.2%冰片淀粉,保持放射區皮膚透氣、干燥。不可用凡士林軟膏或濕敷,忌用手搔抓,以免加重皮膚損傷。盡量減少涂抹肥皂和用力擦洗。(2)皮膚脫皮、糜爛、滲出發現皮膚已經出現紅腫、脫皮時,可停止放療2-3天,避免皮膚進一步損傷。若出現嚴重糜爛、滲液時,要暫停放療。保持皮膚清潔,可用含抗生素和地塞米松軟膏涂抹,或用慶大霉素、康復新濕敷后行暴露療法,可有效緩解感染、炎癥,加快皮損修復。禁用酒精擦。皮膚破潰合并細菌感染,癥狀較輕時可外用紅霉素、氯霉素軟膏。如果皮膚出現嚴重的不良癥狀,需要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進行診療,避免拖延太久導致皮膚損傷愈合延長甚至潰爛。即將面對放療,我們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才能減少對放療的恐懼感。放療前要注意:1.放療前一定要保護放射區皮膚的完好性,避免受到外來傷害,損傷皮膚;衣著宜柔軟、寬大、吸濕性強,可以用柔軟的圍巾保護頸部的皮膚。2.外出時避免陽光直射,做好物理防曬。3.不能在放射部位涂用含金屬的藥膏和氧化鋅的腳步,以免產生兩次射線,加重皮膚反應。4.保持照射區域皮膚的清潔干燥,防治潰瘍感染。放療期間要注意:1.照射時不要隨意移動位置,以免照射在正常組織上。2.照射的前后半小時內,盡量不進食,以免引起條件反射性進食3.每次放療后靜臥30分鐘以上。4.每日飲水2000-4000ml,有利于毒素排泄。5.放療期飲食主要選用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的清淡食物。養成飯后漱口有助減輕口腔黏膜反應哪些人需要放療呢?放療是通過放射線的電離輻射作用殺滅腫瘤細胞的一種局部治療方法,在乳腺癌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腫塊較大或腋窩淋巴結陽性的患者,放療使5年局部-區域復發率降低到原來的1/4~1/3。盡管放療在乳腺癌患者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并不是人人都適用。根據循證醫學表示以下情況的患者可以放療:術前放療的適用人群1.腫瘤較大,直接進行手術比較困難的患者;2.癌種區域皮膚有明顯潰爛的患者;3.應用術前化療腫瘤縮小不明顯的患者;術后放療的適用人群1.乳腺癌保乳術后建議給與放療;2.對于低風險保乳患者酌情給與部分乳房放療;3.乳房切除術后腋窩淋巴結轉移4個或原發腫瘤3~4個;4.新輔助治療前后淋巴均陽性;5.原發腫瘤大于5mm或切緣陽性或安全切緣小于1mm應予術后放療;以下情況的患者不建議放療:1.保乳術后年齡大于70歲、無淋巴結轉移、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可考慮免除術后放療;2.對乳房切除術后無淋巴結、遠處轉移的患者可以不予放療;3.新輔助治療前后淋巴均陰性的患者可不放療。所有術后放射照射區域原則上要達到50Gy(5周,25次)的劑量,左側切除患者放療要降低心臟照射體積,心臟照射的劑量至少低于8Gy。(Gy,是指放射的吸收劑量)。
放療副作用怎么處理?
放療不是一個老好人,只幫助你對抗癌細胞,它可有小脾氣,把正常的人體細胞也傷害了。因此,放療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副作用。
常見的放射全身反應多在放療的初期和末期發生,包括惡心、嘔吐、頭暈、乏力,部分出現血細胞下降、脫發等。
1、惡心
惡心嘔吐是由于放療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出現癥狀時臥床休息,多飲水,少吃多餐,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也可口服維生素B6、滅吐靈等藥物。食欲不振可服用開胃藥或開胃食物如山楂等。
2、白細胞降低
放療時骨髓內的造血細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導致白細胞、血小板下降,晚期出現貧血的癥狀。
如果出現白細胞<3×10^9/L,血小板<70×10^9/L時應暫停放療,升血細胞治療、血象后再開始治療。放療期間每周應檢查血象1次。
白細胞太低時,可用升白藥(物鯊肝醇、利血生、維生素B4)或升白針;出現嚴重貧血癥狀可考慮成分輸血或新鮮全血輸血。
3、脫發
由于放射的高能射線穿透力較強,可以完全穿透人的頭顱。只要照射區域有頭發,達到一定劑量就會引起脫發。
不過放療引起的脫發只是暫時的,之后還會再長出來,但每個人長出頭發的時間不同,在此期間,若介意脫發的患者可佩帶假發或帽子。
4、皮膚損傷
放射區皮膚損傷是放療經常遇見的問題,多見于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薄嫩的部位。除了與自身皮膚組織結構有關,還與照射的總劑量、分割劑量、總療程時間、射線種類、患者的自我保護等因素有關。
(1)皮膚瘙癢
放射區域出現瘙癢、紅斑、刺癢時,可用手輕輕拍打局部皮膚。涂0.2%冰片淀粉,保持放射區皮膚透氣、干燥。
不可用凡士林軟膏或濕敷,忌用手搔抓,以免加重皮膚損傷。盡量減少涂抹肥皂和用力擦洗。
(2)皮膚脫皮、糜爛、滲出
發現皮膚已經出現紅腫、脫皮時,可停止放療2-3天,避免皮膚進一步損傷。若出現嚴重糜爛、滲液時,要暫停放療。
保持皮膚清潔,可用含抗生素和地塞米松軟膏涂抹,或用慶大霉素、康復新濕敷后行暴露療法,可有效緩解感染、炎癥,加快皮損修復。
禁用酒精擦。皮膚破潰合并細菌感染,癥狀較輕時可外用紅霉素、氯霉素軟膏。
如果皮膚出現嚴重的不良癥狀,需要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進行診療,避免拖延太久導致皮膚損傷愈合延長甚至潰爛。
即將面對放療,我們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才能減少對放療的恐懼感。
放療前要注意:
1.放療前一定要保護放射區皮膚的完好性,避免受到外來傷害,損傷皮膚;衣著宜柔軟、寬大、吸濕性強,可以用柔軟的圍巾保護頸部的皮膚。
2.外出時避免陽光直射,做好物理防曬。
3.不能在放射部位涂用含金屬的藥膏和氧化鋅的腳步,以免產生兩次射線,加重皮膚反應。
4.保持照射區域皮膚的清潔干燥,防治潰瘍感染。
放療期間要注意:
1.照射時不要隨意移動位置,以免照射在正常組織上。
2.照射的前后半小時內,盡量不進食,以免引起條件反射性進食
3.每次放療后靜臥30分鐘以上。
4.每日飲水2000-4000ml,有利于毒素排泄。
5.放療期飲食主要選用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的清淡食物。養成飯后漱口有助減輕口腔黏膜反應
哪些人需要放療呢?
放療是通過放射線的電離輻射作用殺滅腫瘤細胞的一種局部治療方法,在乳腺癌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腫塊較大或腋窩淋巴結陽性的患者,放療使5年局部-區域復發率降低到原來的1/4~1/3。
盡管放療在乳腺癌患者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并不是人人都適用。
根據循證醫學表示以下情況的患者可以放療:
術前放療的適用人群
1.腫瘤較大,直接進行手術比較困難的患者;
2.癌種區域皮膚有明顯潰爛的患者;
3.應用術前化療腫瘤縮小不明顯的患者;
術后放療的適用人群
1.乳腺癌保乳術后建議給與放療;
2.對于低風險保乳患者酌情給與部分乳房放療;
3.乳房切除術后腋窩淋巴結轉移4個或原發腫瘤3~4個;
4.新輔助治療前后淋巴均陽性;
5.原發腫瘤大于5mm或切緣陽性或安全切緣小于1mm應予術后放療;
以下情況的患者不建議放療:
1.保乳術后年齡大于70歲、無淋巴結轉移、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可考慮免除術后放療;
2.對乳房切除術后無淋巴結、遠處轉移的患者可以不予放療;3.新輔助治療前后淋巴均陰性的患者可不放療。
所有術后放射照射區域原則上要達到50Gy(5周,25次)的劑量,左側切除患者放療要降低心臟照射體積,心臟照射的劑量至少低于8Gy。(Gy,是指放射的吸收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