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11月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優化調整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發布以來,各地正在迅速貫徹落實,細化執行方案,開展政策培訓,加強社會動員,結合自身實際,在隔離轉運、核酸檢測、人員流動、醫療服務等方面采取更為精準的舉措。一些地方也在及時糾正與第九版方案和二十條措施不相符的做法,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米鋒介紹,要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完整、全面、準確理解和把握優化防控工作的部署舉措,堅決反對兩種傾向,既要持續整治“層層加碼”,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對不負責任的態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條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實,保障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紹,今后國內發生聚集性疫情,只有密接需集中隔離,及時準確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觸者,能夠降低密接的密接帶來的疫情風險。取消對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風險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學精準的防控措施。
需要強調的是,在取消對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時,各地對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檢測、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檢測陽性后,在第一時間進一步開展密接者的調查和管控,一環緊扣一環。因此,防控措施要求不但沒有放松,反而更高了。
沈洪兵表示,如果當地疫情僅有零星的傳染者,傳播鏈條清晰,在沒有社區傳播風險的時候,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當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區可以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三次核酸檢測、沒有社會面感染后間隔三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沈洪兵介紹,11月11日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二十條措施發布后,從國家衛生健康委官方網站“落實疫情防控‘九不準’公眾留言板”信息數據上看,群眾投訴量明顯下降,由11日的3309條已下降至16日的2014條,投訴量降幅達39%。
對近日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來自低風險地區人員采取強制勸返、隔離等限制措施,占25%;二是隨意將限制出行范圍由高風險地區擴大到其他地區,占23%;三是隨意擴大采取隔離、管控措施的風險人員范圍,占18%。目前,各地整治層層加碼問題專班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各方面進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及時糾正違反“九不準”等突出問題,及時糾正庸政懶政、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及時糾正“一封了之”“擴大賦碼”等簡單粗暴做法,有效維護了國家政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截至17日12時,整治層層加碼問題專班已累計轉各地群眾投訴問題線索13萬條,辦結率為99%,成效顯著。
沈洪兵介紹,二十條優化調整措施,都對常態化核酸檢測和發生本土疫情后的區域核酸檢測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各地要基于疫情風險,科學精準組織開展核酸檢測,“既不能層層加碼,也不能隨意減碼”。
一是常態化核酸檢測要求。
沒有發生疫情的地區主要是要嚴格落實風險崗位、重點人員的核酸檢測要求,做到應檢盡檢,確保高質量、符合頻次要求的核酸檢測,不得隨意不檢、漏檢,也不能擅自擴大核酸檢測范圍。
二是發生本土疫情后的區域核酸檢測要求。
發生本土疫情后,要在流行病學調查基礎上,根據疫情發生地區人口規模大小、感染來源是否明確、是否存在社區傳播風險及傳播鏈是否清晰等因素綜合研判,根據風險大小,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確定檢測人群的范圍、頻次和先后順序。如果當地疫情僅有零星的感染者,傳播鏈條清晰,在沒有社區傳播風險時,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區可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后,間隔3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感染者活動頻繁、停留時間長的其他區,可基于流調研判,劃定一定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原則上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三是公共場所查驗核酸檢測證明的有關要求。
為有效防范疫情擴散蔓延,跨區域流動人員憑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乘坐飛機、高鐵、列車、跨省長途客運汽車、跨省客運船舶等交通工具,抵達目的地后要按照屬地要求進行“落地檢”,入住賓館酒店和進入旅游景區人員需要查驗健康碼和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3歲以下嬰幼兒等特殊人群可免予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介紹,疫情發生以來,
一是持續加強定點醫院建設。
要求各地指定綜合能力強、救治水平高的醫院作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儲備充足救治床位,特別是重癥救治床位。
二是大力推進方艙醫院建設。
各地要按照平急結合、應急優先的原則,依托現有的一些大型場館,確保一旦發生疫情的時候,方艙醫院能夠快速啟用,用于收治輕型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
三是加強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和發熱診室建設。
發熱門診和發熱診室是發現社會面病例的重要場所,因此醫療機構按照相關規定規范設置發熱診室或發熱門診,做到應設盡設、應開盡開,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對可疑患者第一時間進行甄別,一旦出現陽性立即轉入定點醫院或方艙醫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